如果想寻找一条清静与美景相伴的线路,那么从安国东沟进发,徒步至崆峒后峡小山子,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之一。安国镇位于312国道沿线,属崆峒辖区,平凉人并不陌生,但说起安国东沟,知道的人就少了。其实在考古学上,东沟有较为重要的意义: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“东沟遗址”,曾出土陶器、石刀、铜鼎等多种文物,是“齐家文化”与“寺洼文化”的共存之地,考古学界还专门为此定义了一个名词——“寺洼文化‘东沟式’”。
乘城乡公交到安国镇下车后,城乡公交站左侧(南)的河沟就是东沟。沿河道旁的小路向山里(南)行走。起初河床宽阔,两侧涂滩地有农民开垦利用,种植玉米、胡麻等作物。六七月出行,放眼皆绿,生机盎然。
平凉山野多杏树,安国镇盛产“贵妃杏”。“贵妃杏”这一名称并不基于生物学的定义,只是传说杨玉环幼时容貌普通,家院中有棵杏树,杏子又大又香甜,年年食之,竟变得冰肌粉面,颜值大增。不知谁编的故事,总之这出神入化的杜撰能力很是令人佩服和好笑。全国不少地方都出产“贵妃杏”,没吃过不能比较,但安国镇的“贵妃杏”恐怕是平凉最好吃的杏子,酸甜相宜,美味可口。行走这条线路时,进入东沟走不了多远,就会遇到几片杏林。以前无人看管,如恰逢杏子成熟时节徒步至此,总要嘴馋偷摘些杏子。如今这“贵妃杏”已成为当地“产业”之一,不能再偷了,但买一点尝尝是非常值得的。写这段文字为“贵妃杏”打个广告,也算是还我以前多次偷杏子的债。
部分行程没有道路可循,只能踩着河床前行。河床宽处有一二十米,想来曾经也是一条大河,可如今只剩细细几股水流,绝大部分河床早已干涸,砂石表面刚好行走。两侧河岸裸露的沉积岩随处可见。驻足小憩时,不妨顺手翻开几块岩石看看,兴许会找到一片远古的狼鳍鱼化石——东沟和沙塘漫湾相邻,地质形态相同,亿万年前海洋遗迹存留较多。
继续南行,坡度渐增,山谷愈窄,小溪水流也逐渐湍急,落差较大处形成三五个小小的瀑布,飞流直下仅三尺,毫无“壮观”可言,但也算几道小小的景观。越接近上游,河床中石头越多而泥土越少,所以河水愈发清澈,流水冲刷的大石上生出厚厚一层苔藓,格外好看。掬一捧清冽的溪水洗洗脸,身心皆清凉。
行6公里后,河床窄得已无法行走,就要沿河沟一侧的羊肠小路向山坡上前进了,离小溪渐行渐远,树木却愈发繁茂。由于人迹罕至,山路多为灌木、杂草掩蔽,得参考导航软件中预先规划的线路方向,在无路的草丛密林中穿行,奋力爬坡。夏季山林中多牛虻等飞虫,闻到人的汗味儿就扑面而来,相当扰人。
终于爬完这段山坡,登顶到达此行最高点,导航显示此处海拔2007米。山之阳面,没有大树遮蔽,视野突然变得极为开阔,郁郁葱葱的群山一览无余。山坡平缓,铺满绿草,盛开着数不清的各色小花,遗憾的是我对植物所知甚少,叫不出这些花朵的名字。山坡如《指环王》中矮人生活的夏尔郡般美丽,令人疑心走入电影场景当中。这当然只是幻觉——也许因为一直幻想能有那般美妙的体验,所以就主观地把眼前景色渲染美化了。
平时通过各种媒体,常看到世界上各地的美景和奇观,总忍不住想象一下若自己身处其中,那该多么惬意!自小羡慕《国家地理》摄影师和那些说走就走的背包客,嫉妒他们对这颗蓝色星球体验更多。但就在当下,慵懒地躺在山坡上,眺望四野,欣赏山景,清风吹拂,身心清凉。虽然眼前这点儿景致远不能与《国家地理》上的大美之地相提并论,但对我这样一个既吃不消风餐露宿的苦头,也丢不下俗世红尘羁绊的人来说,也够满足了。
小憩后开始下山,由于深山中村民都已搬迁,山路早已湮灭,只能在野地杂草中穿行。好在一路下坡,除数个土坎(曾经的梯田)需小心地滑下之外,并无体力消耗。渐行至贾咀村小山子社西侧的河谷底部,有一道几近干涸的河床,踩着河床上裸露的鹅卵石,顺河滩向沟口直走即可。
走到菱形巨石位置,剩余行程便与高家山西侧上山道路重合了。这段道路,也是三月赏桃花的理想地点,但由于依山凿壁修筑而成,虽已全面硬化,却路面狭窄,一侧为深涧,另一侧山石多如危卵相叠,有塌方滑坡风险,建议尽快通过,不要过多逗留。从这条路开车前往高家山,对于司机的技术和胆量算是不小的考验。
走出山沟,恰与后峡泾平路(泾源至平凉)相接。全程13公里的徒步之行到此结束。此处有新开发的后峡漂流游乐项目,不妨顺便体验一把漂流之乐。